□谢亚榆
唐玄宗天宝元年(742年),清源县改名仙游县之"时,全县分设二个镇:一是清源镇,即今之"度尾、书峰、鲤城、榜头及其以南地带;一是游洋镇,即今之"游洋、钟山、石苍、菜溪及社硎东部地带。
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划出原游洋镇和莆田县的百丈镇,永福(永泰)县的陈山头及福唐(福清)县的漈头、百丈岭、下庐岭山区,合并设置兴化县,意在注重“兴教化民”;原清源镇疆域范围内仍称仙游县。同时设太平军,管辖莆田、仙游、兴化三县。
宋太平兴国五年(980年),改太平军为兴化军,将原属于德化县的九座山一带(含西苑、凤山)划入仙游。
宋端宗景炎二年(1277年),改兴化军为兴安州。
元世祖十五年(1278年),改兴安州为兴化路。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,兴化路改为兴化府。
明英宗正统十三年(1448年)撤销兴化县,归并为仙游县。全县分设十四里:
1、功建里(中山里)——鲤城;2、永兴里(城南)——鲤南;3、孝仁里(仙南、香山)——赖店;4、香田里:①(香北、木兰)——盖尾、②(香南、沙沟)——郊尾;5、连江里(太平)——枫亭;6、慈孝里(依安)——园庄、东宅;7、折桂里(天马、咸平)——榜头、坝下、昆头;8、安贤里(魁峰)——榜头、南溪、后坂、后堡、兰石;9、兴泰里:①(古邑、旧县、内营)——游洋;②(来苏里、鲤湖、外营)——钟山;③浔阳、福兴、清泉、兴贤)——石苍、菜溪;10、兴贤里(永福、兴安、碧里)——社硎、书峰;11、文贤里(兴贤)——西苑、凤山;12、万善里(文贤、闻弦、岭西)——度尾;13、善化里(旋珠、廉洁)——大济;14、仁德里(怀仁、保德、养志、尚德)——龙华。
明、清时代,不同时期虽稍有变化,但地名大多沿袭旧称。民国二年(1913年)10月,仙游设四乡十四里:嘉禾乡—功建里、孝仁里、仁德里;归德乡—善化里、万善里、文贤里、兴贤里;修德乡—永兴里、折桂里、安贤里、兴泰里(鲤湖、古邑、浔阳);唐安里—香田里、连江里、慈江里、慈孝里。民国24年(1935年)后,仙游分设六个区,各区实行保甲制度:以10户以上为“甲”(自然村),10甲以上为“保”(乡村),10保以上为“区”(或为乡、镇)。民国30年(1941年)后,全县设立六区34乡:
1、县府管辖中山镇、东北乡、锦云乡、城南乡、瑞溪乡
2、龙华管辖三会乡、善化镇、尚德乡、怀仁乡、孝仁乡
3、枫亭管辖枫亭镇、朱斗乡、沙沟乡、慈岳乡、园庄乡、顶境乡
4、后埔管辖度东镇、凤顶乡、云仙乡、兴善乡、万贤乡、钟溪乡
5、古邑管辖古邑乡、浔阳乡、馨山乡、莲峰乡、鲤湖乡
6、天马管辖榜头镇、天马镇、香田镇、安贤乡、何麓乡、木兰乡、魁峰乡。
1949年后,仙游县分设区、乡、村(自然村),分级管理。1952年2月全县划为十五区:一区城关、二区赖店、三区枫亭、四区盖尾、五区榜头、六区大济、七区度尾、八区社硎、九区钟山、十区游洋、十一区龙华,十二区园庄、十三区石马、十四区游洋、十五区西苑
1958年9月-1982年12月,仙游行政区改区(镇、乡)为18个人民公社,各公社下属为大队(乡、村),大队下属为生产队(自然村)。
1983年1月后,全县改称人民公社为镇(乡),大队改为村。
古今地名对照
1、鲤城—功建、中山、城厢、城关
2、鲤南—永兴、城南、仙南
3、赖店—孝仁、永兴、香山
4、盖尾—香田、香北、木兰
5、郊尾—香田、香南、沙沟、魁峰
6、枫亭—连江、太平、朱斗、依安
7、园庄—慈孝、依安、慈岳
8、榜头—折桂、天马、天竺、安贤、阳乐、咸平
9、龙华—仁德、保德、尚德、怀仁、养志
10、大济—善化、万善、旋珠、廉洁
11、度尾—文贤(闻弦)、万善、岭西
12、西苑—文贤、兴贤、清泉
13、凤山—兴贤、凤顶
14、书峰—安贤(兰石)、兴安、兴贤
15、社硎—兴贤、兴安、永福、碧里
16、菜溪—福兴、浔阳、象溪、清泉
17、石苍—兴泰、浔阳、福兴
18、游洋—兴泰、古邑、旧县、内营
19、钟山—兴泰、鲤湖、来苏里、外营